登录 | 注册
中华昝氏论坛、团结姓氏兄弟、振我家声、兴我中华!
中华万家姓 >> 中华昝氏论坛 >> 源流古迹 >> 浏览主题 版主
 
 新闻公告   源流古迹   家谱分支   姓氏人物   姓氏企业   芳 名 录   姓氏取名  全部分类
  主 题: 昝氏姓源 已阅:10352 / 回复:34(楼主)

昝氏姓源:(1)按《通志.氏族略》云:晋国大夫狐偃,为文公重耳之舅,因以为舅(咎)氏。又据《尚友录》所载,古人以咎(Jiu)字意为灾祸,不吉,遂将咎氏改为昝氏。(2)据《魏书官氏志》所载,南北朝时,北魏鲜卑族代北复姓有叱卢氏,后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,改为汉字单姓昝氏。
    《百家姓》(165)昝----太原郡。秦庄襄王四年(公元前246年)初置。相当于今山西省五台山以南、藿山以北地区。治所在晋阳(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)。


作者:58.16.98.* (2008/9/30 17:48:14)   回复此贴
  回复:昝氏姓源 第 1 楼


0165 昝[朁、昝,读音作qián(ㄑㄧㄢˊ),亦可读作zǎn(ㄗㄢˇ),不可读作cǎn(ㄘㄢˇ)]

一.姓氏用字:


二.姓氏渊源:
第一个渊源:源于子姓,出自商王朝初期土正朁单,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。
朁氏,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,出自商汤时期五卿之一的朁单,时任职掌水土之职的土正。殷商王朝以五行命官。在西周时期改称冬官正,就是后世所称的大司空,掌管冬官府司,成为周王朝的六卿之一、先秦时期的三公之一。
“朁”字,在上古时期是“出人意表、特别、竟、乃”的意思,亦写作“曶”,表示为太阳忽然破云出现,义通“旸”,是夸赞某人做某事时常常出人意料,精彩之极。在秦始皇统一汉字时期,被宰相李斯规范为“朁”字,后在西汉时期有笔误者,写作“昝”,完全是“朁”的伪俗字。
在朁单的后裔子孙中,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,称朁氏,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,后笔误为昝氏,以讹为正,世代相传至今,正确读音仍作qián(ㄑㄧㄢˊ),不可读作zǎn(ㄗㄢˇ)或cǎn(ㄘㄢˇ)。
本书按:
一直以来皆有学者称:“昝氏是由商汤时期大夫咎单之后的咎氏变化来的,因为咎字后来被专用来指灾祸、灾殃(如咎由自取),因此人们认为姓咎不吉利,于是在咎字的‘口’中加一横,便成了昝氏。”
这是非常错误的!
殷商文字中,无论现存的甲骨文、还是金文中,“咎”之一字原义皆是指负荷着大石块之人,意指罪过或处分,是受古刑法身绑石块的一种罪犯。没有哪位君王会用一名罪犯来执掌自己王朝的国土资源。
在《说文解字》中徐鉉早已明确注指:“朁,今俗有昝字,盖朁之讹”,在《集韻》中也早已经解释过:“昝,古作朁”。很显然,昝氏即朁氏之讹。不知为何,至今人们还要死抱着“音实咎之咎,故增一画为昝氏,是由咎姓变化而来”这样的无稽之谈不放?




作者:58.16.98.* (2008/9/30 17:50:14)   回复此贴
  回复:昝氏姓源 第 2 楼

第二个渊源:源于姬姓,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狐偃,为文公重耳之舅。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。
春秋时期,晋国大夫狐偃舅犯,是一个有谋略之臣,诡计多端,又直率不奸。
周襄王十八年(公元前634年),楚成王芈頵(熊恽)进攻宋国,爆发了“围缗之战”,并围困宋国甚久。宋成公子王臣向晋国求援。
晋文公姬重耳考虑再三,为了确立自己的霸主地位,准备与楚国交战,于是召来大夫舅犯询问方略。
晋文公说:“我们将与楚人作战,敌众我寡,这将如何呢?”
舅犯回答:“我听说,繁礼于君子,不厌其忠信;而战阵之间,不厌其诈伪。您只要多多采用诈敌之策就行了。”
晋文公辞别舅犯后,又召来大夫雍季,阐述了舅犯之计,而后详细问之。
雍季回答:“焚林而田,偷取多兽,后必无兽;以诈遇民,偷取一时,后必无复。”
晋文公曰:“好,我知道该怎么办了!”
周襄王二十年(晋文公二十年,公元前632年)初,晋文公率大军由棘津渡河(今河南滑县),进攻依附楚的曹、卫两国,企图诱楚国来援以解宋国之围。农历1月,晋军攻占了卫国的五鹿(今河南清丰),农历2月进军至敛盂(今河南濮阳)与齐昭公姜潘会盟, 卫国人感到恐慌,于是都城楚丘(今河南滑县)的卫国人逐其君归降于晋国。农历3月,晋军继续攻占曹国都城陶丘(今山东定陶)。但楚军不受调动,反而加紧围攻宋国都城商丘。
宋成公再一次向晋文公告急,晋文公用先轸的建议,利用秦、齐两国“喜贿怒顽”的心理,运用外交谋略制造了一系列秦、齐与楚的矛盾。晋文公一面让宋成公重金贿秦、齐两国,请两国出面求楚国退兵,一面分割曹、卫之地给予宋国,坚定其抗楚的决心。
商丘城两年都未能攻下,而曹、卫之地又被晋文公当作礼物送于宋国,楚成王因而怒不可扼,更加拒绝退兵。这样一来,楚成王便大大得罪了秦、齐两国,遂共同出兵助晋国,形成三强联合对楚的战略格局。
楚成王见形势急转不利,惟恐秦穆公嬴任好乘机攻其后方,只好退兵至申邑(今河南荥阳),并下令围攻商丘和缗邑以及占领谷邑的楚军撤回。但围攻商丘的楚军主将子玉骄傲自负,坚持要求与晋军决战,楚成王决心动摇,遍同意了子玉的建议,但又不肯全力决战,仅派王室亲兵六百人增援子玉。
子玉派人与晋文公交涉:“如晋国允许曹、卫两国复国,我们即解宋国之围。”
晋文公认为形势与晋国有利,当然希望决战,但又恐怕如果不允子玉的条件,将会遭道宋、曹、卫三国的仇视。于是一面暗中许诺曹、卫复国,条件是与楚国绝交,一面扣留楚军的使者以激怒子玉。子玉果然中计,怒而求战,率楚军进逼陶丘。
晋文公为疲敝楚军,诱使子玉轻敌深入,以便在预定战场与楚军决战,遂一连退避三舍(一舍为三十里),撤至城濮与秦、齐两国联军会合。子玉认定晋文公不敢与自己正面对阵,兴高采烈地紧追不舍。
到了农历4月1日,子玉率楚军进至城濮,4月2日,双方对阵。晋军在秦、齐军声援下配置为上、中、下三军;楚军以陈、蔡两国联军为右军,申、息两国联军为左军,主力精锐为中军。晋军统帅先轸下令首先击溃较弱的楚军的右军;并让晋军之上军佯退,于阵后拖柴扬尘,制造后军已退的假象,以诱楚军的左军进击,使其暴露侧翼,尔后回军与中军实施合击,又将楚军的左军击溃。子玉及时收住兵力,方免于中军败溃。此时晋军与秦、齐两国联军乘胜逼近,楚军大败而退至连谷(今河南西华)。楚成王大怒,欲诛子玉,子玉恐而自杀。
城濮之战,晋文公在决战前充分运用外交谋略,由实力制胜向谋略制胜;在决战中,晋军采取先弱后强、各个击破、示利诱敌等狡诈战术,最终击败强大的楚军,大获全胜。
城濮之战后论功行赏,晋文公先重重奖赏了雍季,而后才奖励舅犯。属下群臣都不理解,纷纷说道:“城濮之事,我们都是用舅犯的谋略,君王怎么能先用其言,而后赏其身呢?”
晋文公告诉群臣:“此非君所知也。舅犯的谋略虽然非常有效,但只是一时权宜之计;而雍季的策略,才是真正的万世之利。”
孔子听到了晋文公的话后赞叹:“文公之霸也宜哉!既知一时之权,又知万世之利。”
晋文公将昝邑(今河南唐河昝岗)赏给舅犯,其后裔子孙遂以先祖封抑名称为姓氏,称昝氏,世代相传至今,读音作zǎn(ㄗㄢˇ)。


作者:58.16.98.* (2008/9/30 18:08:05)   回复此贴
  回复:昝氏姓源 第 3 楼

第三个渊源:源于地名,出自战国时期越国于朁,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。
于朁,古越国地名,东汉朝时期改称于潜县,就是今浙江省的杭州市临安区于潜镇一带。
在战国时期的周显王姬扁十四年(楚宣王熊良夫十二年,越王无余之二十年,公元前355年),楚宣王灭越国,于朁成为楚国的县邑。
越国灭亡后,居于于朁的越国住民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,称于朁氏,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朁氏、于氏。
楚灭越后再传七世至闽君姒摇,汉高祖刘邦复立越国,设置于朁县。到了西汉武帝刘彻元封二年(公元109 年),因于朁县在杭州湾地区,便将“朁”加“氵”偏旁改为于潜县。其时,朁氏族人在不规化的汉字时代,有笔误为昝氏,以阿为正,世代相传至今,正确读音仍作qián(ㄑㄧㄢˊ),不可读作zǎn(ㄗㄢˇ)或cǎn(ㄘㄢˇ)。

第四个渊源:源于蜀族,出自春秋时期蜀中有昝部落,属于以部落名称为氏。
蜀国昝氏,传说,是四川土著的古老姓氏。春秋时期,蜀中有昝部落,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晋、楚、越文化进入蜀中,昝部落逐渐融合于它姓,只有迁离蜀中的昝部落族人以部落名为姓氏,称昝氏,世代相传至今,读音作zǎn(ㄗㄢˇ)。

第五个渊源:源于鲜卑族,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,属于汉化改姓为氏。
南北朝时期,北魏王朝鲜卑族中有叱卢氏、昝卢氏部落。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(元宏)于太和十九~二十年间(公元495~496年)迁都洛阳后,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,叱卢氏、昝卢氏多改汉姓为昝氏,后融入汉族,世代相传至今,读音作zǎn(ㄗㄢˇ)。

第六个渊源:源于西羌族,出自唐朝时期甘州羌族土司,属于汉化改姓为氏。
羌族昝氏,是在唐朝时期形成的汉姓,其中即有著名的大酋长昝插、昝君谟,在武则天执政时期“率羌、蛮八千自来,即其部置叶州,用昝插为刺史,刻石大度山以纪功。”
叶州,即今河南叶县,昝插后裔多在吐蕃王朝后期逐渐演化为白马羌,最后融入藏族。
在清朝时期,今甘肃省的甘南州临潭县的藏族土司即为昝氏,实际上是属于白马羌的一支,至民国初期,其世家仍为“昝土司”,今为藏族昝氏,其族人在今青海省的乐都县亦有分布,,读音作zǎn(ㄗㄢˇ)。

得姓始祖:朁单(昝单)


作者:58.16.98.* (2008/9/30 18:09:52)   回复此贴
  回复:昝氏姓源 第 4 楼

三.各支始祖:
资料有待补充。

作者:58.16.98.* (2008/9/30 18:16:37)   回复此贴
  回复:昝氏姓源 第 5 楼


四.迁徙分布:
昝氏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。
昝氏族人早期主要在河南、山西等地居住,以太原郡为郡望。此后因中原战乱,逐步向山东、河北及江南迁徙。明初昝氏作为洪洞县移民,被分迁到今安徽、江苏、浙江地等,并在彭城(今江苏徐州)一带形成望族。
据了解,昝氏族村、庄、巷、坊、寨、家、镇、乡几乎遍布华北、西北、中南、西北、西南各个省区。
今河北省的滦县有昝辛庄、昝岗、昝家庄,山西省的大同市有几个昝氏集中的村庄,山东省的兖州、商河、禹城、临沂市莒南县、高密市、淄博市,江苏省的徐州市、江宁市、海门市,四川省的双流县、广元市、嘉川县、蓬溪县、旺苍县,湖北省的十堰市、房县,陕西省的三原县、韩城市、扶风县,河南省的南阳市,江西省的泰和县,安徽省的阜阳市太和县李兴镇、安庆市,甘肃省的甘南州临潭县,云南省的文山州丘北县、曲靖市,黑龙江省的讷河市,北京市,辽宁省,吉林省,上海市崇明县,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昝卡河,青海省的乐都县等地,均有昝氏族人分布。

五.郡望堂号:
1.郡望:
太原府:亦称太原郡。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(乙卯,公元前246年)置郡,治所在晋阳(今山西太原),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、霍山北部一带地区。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、交城市、平遥市、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。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,又另设晋阳,与太原同城。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。宋太宗太平兴国(公元976~984年)中年,改并州为太原府,移治阳曲(今山西太原)。以后宋朝、金国的河东路、河东北路,明、清两朝以来皆为府。民国时期为市,山西省会所在。
彭城郡:彭城郡原为西汉时期的楚国所置。汉宣帝地节元年(壬子,公元前69年)以楚国改置彭城郡,治所在彭城县(今江苏徐州),西汉朝黄龙元年(壬申,公元前49年)复名楚国,东汉朝章和二年(戊子,公元88年)又改为彭城国。南朝宋永初二年(辛酉,公元421年)复为彭城郡。隋开皇时期(公元581~600年)废郡,隋朝大业三年(丁卯,公元607年)复置。唐朝武德四年(辛巳,公元621年)又改为徐州,唐朝天宝元年(壬午,公元742年)名彭城郡。唐朝乾元元年(戊戌,公元758年)复为徐州。历史上的彭城郡,其统辖范围大致包括今山东省微山县、江苏省徐州市、铜山县、沛县东南部及邳县西北部,安徽滩溪县东部及山东微山县一带。彭城郡与沛郡在地域范围上有部分重叠。

2.堂号:
太原堂:以望立堂。
彭城堂:以望立堂。
明敏堂:源自五代时有昝居润,书记业务很强。后唐明宗时,他在枢密院做小吏。办事谨慎,待人和惠。入晋到周,累加检校太傅。宋初加检校太尉。性格明敏有节,概好做义束。
笃义堂:同明敏堂。

你可以通过这个链接引用该篇文章:http://zhummzyking.bokee.com/viewdiary.12917831.html



作者:58.16.98.* (2008/9/30 18:18:48)   回复此贴
当前总数:34 每页5条 当前1/7页 [1] [2] [3] [4] [5] 下一翻页 尾页  


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,请 登录 注册 发贴.


当前在线:共6人 会员0人。列表: 游客  游客  游客  游客  游客查看全部(6)位游客 +
本论坛网络实名:中华昝氏论坛  执行时间:210.9 毫秒
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,与 中华昝氏论坛、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
Copyright by www.10000xing.cn   中华万家姓   天驷文化
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