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.姓氏用字:
二.姓氏渊源:第一个渊源:源于子姓,出自商王朝初期土正朁单,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。朁氏,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,出自商汤时期五卿之一的朁单,时任职掌水土之职的土正。殷商王朝以五行命官。在西周时期改称冬官正,就是后世所称的大司空,掌管冬官府司,成为周王朝的六卿之一、先秦时期的三公之一。“朁”字,在上古时期是“出人意表、特别、竟、乃”的意思,亦写作“曶”,表示为太阳忽然破云出现,义通“旸”,是夸赞某人做某事时常常出人意料,精彩之极。在秦始皇统一汉字时期,被宰相李斯规范为“朁”字,后在西汉时期有笔误者,写作“昝”,完全是“朁”的伪俗字。在朁单的后裔子孙中,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,称朁氏,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,后笔误为昝氏,以讹为正,世代相传至今,正确读音仍作qián(ㄑㄧㄢˊ),不可读作zǎn(ㄗㄢˇ)或cǎn(ㄘㄢˇ)。本书按:一直以来皆有学者称:“昝氏是由商汤时期大夫咎单之后的咎氏变化来的,因为咎字后来被专用来指灾祸、灾殃(如咎由自取),因此人们认为姓咎不吉利,于是在咎字的‘口’中加一横,便成了昝氏。”这是非常错误的!殷商文字中,无论现存的甲骨文、还是金文中,“咎”之一字原义皆是指负荷着大石块之人,意指罪过或处分,是受古刑法身绑石块的一种罪犯。没有哪位君王会用一名罪犯来执掌自己王朝的国土资源。在《说文解字》中徐鉉早已明确注指:“朁,今俗有昝字,盖朁之讹”,在《集韻》中也早已经解释过:“昝,古作朁”。很显然,昝氏即朁氏之讹。不知为何,至今人们还要死抱着“音实咎之咎,故增一画为昝氏,是由咎姓变化而来”这样的无稽之谈不放?
第四个渊源:源于蜀族,出自春秋时期蜀中有昝部落,属于以部落名称为氏。蜀国昝氏,传说,是四川土著的古老姓氏。春秋时期,蜀中有昝部落,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晋、楚、越文化进入蜀中,昝部落逐渐融合于它姓,只有迁离蜀中的昝部落族人以部落名为姓氏,称昝氏,世代相传至今,读音作zǎn(ㄗㄢˇ)。
第五个渊源:源于鲜卑族,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,属于汉化改姓为氏。南北朝时期,北魏王朝鲜卑族中有叱卢氏、昝卢氏部落。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(元宏)于太和十九~二十年间(公元495~496年)迁都洛阳后,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,叱卢氏、昝卢氏多改汉姓为昝氏,后融入汉族,世代相传至今,读音作zǎn(ㄗㄢˇ)。
第六个渊源:源于西羌族,出自唐朝时期甘州羌族土司,属于汉化改姓为氏。羌族昝氏,是在唐朝时期形成的汉姓,其中即有著名的大酋长昝插、昝君谟,在武则天执政时期“率羌、蛮八千自来,即其部置叶州,用昝插为刺史,刻石大度山以纪功。”叶州,即今河南叶县,昝插后裔多在吐蕃王朝后期逐渐演化为白马羌,最后融入藏族。在清朝时期,今甘肃省的甘南州临潭县的藏族土司即为昝氏,实际上是属于白马羌的一支,至民国初期,其世家仍为“昝土司”,今为藏族昝氏,其族人在今青海省的乐都县亦有分布,,读音作zǎn(ㄗㄢˇ)。
得姓始祖:朁单(昝单)
五.郡望堂号:1.郡望:太原府:亦称太原郡。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(乙卯,公元前246年)置郡,治所在晋阳(今山西太原),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、霍山北部一带地区。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、交城市、平遥市、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。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,又另设晋阳,与太原同城。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。宋太宗太平兴国(公元976~984年)中年,改并州为太原府,移治阳曲(今山西太原)。以后宋朝、金国的河东路、河东北路,明、清两朝以来皆为府。民国时期为市,山西省会所在。彭城郡:彭城郡原为西汉时期的楚国所置。汉宣帝地节元年(壬子,公元前69年)以楚国改置彭城郡,治所在彭城县(今江苏徐州),西汉朝黄龙元年(壬申,公元前49年)复名楚国,东汉朝章和二年(戊子,公元88年)又改为彭城国。南朝宋永初二年(辛酉,公元421年)复为彭城郡。隋开皇时期(公元581~600年)废郡,隋朝大业三年(丁卯,公元607年)复置。唐朝武德四年(辛巳,公元621年)又改为徐州,唐朝天宝元年(壬午,公元742年)名彭城郡。唐朝乾元元年(戊戌,公元758年)复为徐州。历史上的彭城郡,其统辖范围大致包括今山东省微山县、江苏省徐州市、铜山县、沛县东南部及邳县西北部,安徽滩溪县东部及山东微山县一带。彭城郡与沛郡在地域范围上有部分重叠。
2.堂号:太原堂:以望立堂。彭城堂:以望立堂。明敏堂:源自五代时有昝居润,书记业务很强。后唐明宗时,他在枢密院做小吏。办事谨慎,待人和惠。入晋到周,累加检校太傅。宋初加检校太尉。性格明敏有节,概好做义束。笃义堂:同明敏堂。
你可以通过这个链接引用该篇文章:http://zhummzyking.bokee.com/viewdiary.1291783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