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| 注册
中华昝氏论坛、团结姓氏兄弟、振我家声、兴我中华!
中华万家姓 >> 中华昝氏论坛 >> 家谱分支 >> 浏览主题 版主
 
 新闻公告   源流古迹   家谱分支   姓氏人物   姓氏企业   芳 名 录   姓氏取名  全部分类
  回复:四川蓬溪昝氏字辈 第 6 楼

第二个渊源:源于姬姓,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舅犯,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。
春秋时期,晋国有个大夫叫舅犯,是一个有谋略之臣,诡计多端,又直率不奸。
周襄王十八年(公元前634年),楚成王芈頵(熊恽)进攻宋国,爆发了“围缗之战”,并围困宋国甚久。宋成公子王臣向晋国求援。
晋文公姬重耳考虑再三,为了确立自己的霸主地位,准备与楚国交战,于是召来大夫舅犯询问方略。
晋文公说:“我们将与楚人作战,敌众我寡,这将如何呢?”
舅犯回答:“我听说,繁礼于君子,不厌其忠信;而战阵之间,不厌其诈伪。您只要多多采用诈敌之策就行了。”
晋文公辞别舅犯后,又召来大夫雍季,阐述了舅犯之计,而后详细问之。
雍季回答:“焚林而田,偷取多兽,后必无兽;以诈遇民,偷取一时,后必无复。”
晋文公曰:“好,我知道该怎么办了!”
周襄王二十年(晋文公二十年,公元前632年)初,晋文公率大军由棘津渡河(今河南滑县),进攻依附楚的曹、卫两国,企图诱楚国来援以解宋国之围。农历1月,晋军攻占了卫国的五鹿(今河南清丰),农历2月进军至敛盂(今河南濮阳)与齐昭公姜潘会盟, 卫国人感到恐慌,于是都城楚丘(今河南滑县)的卫国人逐其君归降于晋国。农历3月,晋军继续攻占曹国都城陶丘(今山东定陶)。但楚军不受调动,反而加紧围攻宋国都城商丘。
宋成公再一次向晋文公告急,晋文公用先轸的建议,利用秦、齐两国“喜贿怒顽”的心理,运用外交谋略制造了一系列秦、齐与楚的矛盾。晋文公一面让宋成公重金贿秦、齐两国,请两国出面求楚国退兵,一面分割曹、卫之地给予宋国,坚定其抗楚的决心。
商丘城两年都未能攻下,而曹、卫之地又被晋文公当作礼物送于宋国,楚成王因而怒不可扼,更加拒绝退兵。这样一来,楚成王便大大得罪了秦、齐两国,遂共同出兵助晋国,形成三强联合对楚的战略格局。
楚成王见形势急转不利,惟恐秦穆公嬴任好乘机攻其后方,只好退兵至申邑(今河南荥阳),并下令围攻商丘和缗邑以及占领谷邑的楚军撤回。但围攻商丘的楚军主将子玉骄傲自负,坚持要求与晋军决战,楚成王决心动摇,遍同意了子玉的建议,但又不肯全力决战,仅派王室亲兵六百人增援子玉。
子玉派人与晋文公交涉:“如晋国允许曹、卫两国复国,我们即解宋国之围。”
晋文公认为形势与晋国有利,当然希望决战,但又恐怕如果不允子玉的条件,将会遭道宋、曹、卫三国的仇视。于是一面暗中许诺曹、卫复国,条件是与楚国绝交,一面扣留楚军的使者以激怒子玉。子玉果然中计,怒而求战,率楚军进逼陶丘。
晋文公为疲敝楚军,诱使子玉轻敌深入,以便在预定战场与楚军决战,遂一连退避三舍(一舍为三十里),撤至城濮与秦、齐两国联军会合。子玉认定晋文公不敢与自己正面对阵,兴高采烈地紧追不舍。
到了农历4月1日,子玉率楚军进至城濮,4月2日,双方对阵。晋军在秦、齐军声援下配置为上、中、下三军;楚军以陈、蔡两国联军为右军,申、息两国联军为左军,主力精锐为中军。晋军统帅先轸下令首先击溃较弱的楚军的右军;并让晋军之上军佯退,于阵后拖柴扬尘,制造后军已退的假象,以诱楚军的左军进击,使其暴露侧翼,尔后回军与中军实施合击,又将楚军的左军击溃。子玉及时收住兵力,方免于中军败溃。此时晋军与秦、齐两国联军乘胜逼近,楚军大败而退至连谷(今河南西华)。楚成王大怒,欲诛子玉,子玉恐而自杀。
城濮之战,晋文公在决战前充分运用外交谋略,由实力制胜向谋略制胜;在决战中,晋军采取先弱后强、各个击破、示利诱敌等狡诈战术,最终击败强大的楚军,大获全胜。
城濮之战后论功行赏,晋文公先重重奖赏了雍季,而后才奖励舅犯。属下群臣都不理解,纷纷说道:“城濮之事,我们都是用舅犯的谋略,君王怎么能先用其言,而后赏其身呢?”
晋文公告诉群臣:“此非君所知也。舅犯的谋略虽然非常有效,但只是一时权宜之计;而雍季的策略,才是真正的万世之利。”
孔子听到了晋文公的话后赞叹:“文公之霸也宜哉!既知一时之权,又知万世之利。”
晋文公将昝邑(今河南唐河昝岗)赏给舅犯,其后裔子孙遂以先祖封抑名称为姓氏,称昝氏,世代相传至今,读音作zǎn(ㄗㄢˇ)。


作者:221.13.17.* (2008/9/17 15:22:18)   回复此贴
  回复:四川蓬溪昝氏字辈 第 7 楼

第二个渊源:源于姬姓,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舅犯,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。
春秋时期,晋国有个大夫叫舅犯,是一个有谋略之臣,诡计多端,又直率不奸。
周襄王十八年(公元前634年),楚成王芈頵(熊恽)进攻宋国,爆发了“围缗之战”,并围困宋国甚久。宋成公子王臣向晋国求援。
晋文公姬重耳考虑再三,为了确立自己的霸主地位,准备与楚国交战,于是召来大夫舅犯询问方略。
晋文公说:“我们将与楚人作战,敌众我寡,这将如何呢?”
舅犯回答:“我听说,繁礼于君子,不厌其忠信;而战阵之间,不厌其诈伪。您只要多多采用诈敌之策就行了。”
晋文公辞别舅犯后,又召来大夫雍季,阐述了舅犯之计,而后详细问之。
雍季回答:“焚林而田,偷取多兽,后必无兽;以诈遇民,偷取一时,后必无复。”
晋文公曰:“好,我知道该怎么办了!”
周襄王二十年(晋文公二十年,公元前632年)初,晋文公率大军由棘津渡河(今河南滑县),进攻依附楚的曹、卫两国,企图诱楚国来援以解宋国之围。农历1月,晋军攻占了卫国的五鹿(今河南清丰),农历2月进军至敛盂(今河南濮阳)与齐昭公姜潘会盟, 卫国人感到恐慌,于是都城楚丘(今河南滑县)的卫国人逐其君归降于晋国。农历3月,晋军继续攻占曹国都城陶丘(今山东定陶)。但楚军不受调动,反而加紧围攻宋国都城商丘。
宋成公再一次向晋文公告急,晋文公用先轸的建议,利用秦、齐两国“喜贿怒顽”的心理,运用外交谋略制造了一系列秦、齐与楚的矛盾。晋文公一面让宋成公重金贿秦、齐两国,请两国出面求楚国退兵,一面分割曹、卫之地给予宋国,坚定其抗楚的决心。
商丘城两年都未能攻下,而曹、卫之地又被晋文公当作礼物送于宋国,楚成王因而怒不可扼,更加拒绝退兵。这样一来,楚成王便大大得罪了秦、齐两国,遂共同出兵助晋国,形成三强联合对楚的战略格局。
楚成王见形势急转不利,惟恐秦穆公嬴任好乘机攻其后方,只好退兵至申邑(今河南荥阳),并下令围攻商丘和缗邑以及占领谷邑的楚军撤回。但围攻商丘的楚军主将子玉骄傲自负,坚持要求与晋军决战,楚成王决心动摇,遍同意了子玉的建议,但又不肯全力决战,仅派王室亲兵六百人增援子玉。
子玉派人与晋文公交涉:“如晋国允许曹、卫两国复国,我们即解宋国之围。”
晋文公认为形势与晋国有利,当然希望决战,但又恐怕如果不允子玉的条件,将会遭道宋、曹、卫三国的仇视。于是一面暗中许诺曹、卫复国,条件是与楚国绝交,一面扣留楚军的使者以激怒子玉。子玉果然中计,怒而求战,率楚军进逼陶丘。
晋文公为疲敝楚军,诱使子玉轻敌深入,以便在预定战场与楚军决战,遂一连退避三舍(一舍为三十里),撤至城濮与秦、齐两国联军会合。子玉认定晋文公不敢与自己正面对阵,兴高采烈地紧追不舍。
到了农历4月1日,子玉率楚军进至城濮,4月2日,双方对阵。晋军在秦、齐军声援下配置为上、中、下三军;楚军以陈、蔡两国联军为右军,申、息两国联军为左军,主力精锐为中军。晋军统帅先轸下令首先击溃较弱的楚军的右军;并让晋军之上军佯退,于阵后拖柴扬尘,制造后军已退的假象,以诱楚军的左军进击,使其暴露侧翼,尔后回军与中军实施合击,又将楚军的左军击溃。子玉及时收住兵力,方免于中军败溃。此时晋军与秦、齐两国联军乘胜逼近,楚军大败而退至连谷(今河南西华)。楚成王大怒,欲诛子玉,子玉恐而自杀。
城濮之战,晋文公在决战前充分运用外交谋略,由实力制胜向谋略制胜;在决战中,晋军采取先弱后强、各个击破、示利诱敌等狡诈战术,最终击败强大的楚军,大获全胜。
城濮之战后论功行赏,晋文公先重重奖赏了雍季,而后才奖励舅犯。属下群臣都不理解,纷纷说道:“城濮之事,我们都是用舅犯的谋略,君王怎么能先用其言,而后赏其身呢?”
晋文公告诉群臣:“此非君所知也。舅犯的谋略虽然非常有效,但只是一时权宜之计;而雍季的策略,才是真正的万世之利。”
孔子听到了晋文公的话后赞叹:“文公之霸也宜哉!既知一时之权,又知万世之利。”
晋文公将昝邑(今河南唐河昝岗)赏给舅犯,其后裔子孙遂以先祖封抑名称为姓氏,称昝氏,世代相传至今,读音作zǎn(ㄗㄢˇ)。


作者:221.13.17.* (2008/9/17 15:22:18)   回复此贴
  回复:四川蓬溪昝氏字辈 第 8 楼

第二个渊源:源于姬姓,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舅犯,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。
春秋时期,晋国有个大夫叫舅犯,是一个有谋略之臣,诡计多端,又直率不奸。
周襄王十八年(公元前634年),楚成王芈頵(熊恽)进攻宋国,爆发了“围缗之战”,并围困宋国甚久。宋成公子王臣向晋国求援。
晋文公姬重耳考虑再三,为了确立自己的霸主地位,准备与楚国交战,于是召来大夫舅犯询问方略。
晋文公说:“我们将与楚人作战,敌众我寡,这将如何呢?”
舅犯回答:“我听说,繁礼于君子,不厌其忠信;而战阵之间,不厌其诈伪。您只要多多采用诈敌之策就行了。”
晋文公辞别舅犯后,又召来大夫雍季,阐述了舅犯之计,而后详细问之。
雍季回答:“焚林而田,偷取多兽,后必无兽;以诈遇民,偷取一时,后必无复。”
晋文公曰:“好,我知道该怎么办了!”
周襄王二十年(晋文公二十年,公元前632年)初,晋文公率大军由棘津渡河(今河南滑县),进攻依附楚的曹、卫两国,企图诱楚国来援以解宋国之围。农历1月,晋军攻占了卫国的五鹿(今河南清丰),农历2月进军至敛盂(今河南濮阳)与齐昭公姜潘会盟, 卫国人感到恐慌,于是都城楚丘(今河南滑县)的卫国人逐其君归降于晋国。农历3月,晋军继续攻占曹国都城陶丘(今山东定陶)。但楚军不受调动,反而加紧围攻宋国都城商丘。
宋成公再一次向晋文公告急,晋文公用先轸的建议,利用秦、齐两国“喜贿怒顽”的心理,运用外交谋略制造了一系列秦、齐与楚的矛盾。晋文公一面让宋成公重金贿秦、齐两国,请两国出面求楚国退兵,一面分割曹、卫之地给予宋国,坚定其抗楚的决心。
商丘城两年都未能攻下,而曹、卫之地又被晋文公当作礼物送于宋国,楚成王因而怒不可扼,更加拒绝退兵。这样一来,楚成王便大大得罪了秦、齐两国,遂共同出兵助晋国,形成三强联合对楚的战略格局。
楚成王见形势急转不利,惟恐秦穆公嬴任好乘机攻其后方,只好退兵至申邑(今河南荥阳),并下令围攻商丘和缗邑以及占领谷邑的楚军撤回。但围攻商丘的楚军主将子玉骄傲自负,坚持要求与晋军决战,楚成王决心动摇,遍同意了子玉的建议,但又不肯全力决战,仅派王室亲兵六百人增援子玉。
子玉派人与晋文公交涉:“如晋国允许曹、卫两国复国,我们即解宋国之围。”
晋文公认为形势与晋国有利,当然希望决战,但又恐怕如果不允子玉的条件,将会遭道宋、曹、卫三国的仇视。于是一面暗中许诺曹、卫复国,条件是与楚国绝交,一面扣留楚军的使者以激怒子玉。子玉果然中计,怒而求战,率楚军进逼陶丘。
晋文公为疲敝楚军,诱使子玉轻敌深入,以便在预定战场与楚军决战,遂一连退避三舍(一舍为三十里),撤至城濮与秦、齐两国联军会合。子玉认定晋文公不敢与自己正面对阵,兴高采烈地紧追不舍。
到了农历4月1日,子玉率楚军进至城濮,4月2日,双方对阵。晋军在秦、齐军声援下配置为上、中、下三军;楚军以陈、蔡两国联军为右军,申、息两国联军为左军,主力精锐为中军。晋军统帅先轸下令首先击溃较弱的楚军的右军;并让晋军之上军佯退,于阵后拖柴扬尘,制造后军已退的假象,以诱楚军的左军进击,使其暴露侧翼,尔后回军与中军实施合击,又将楚军的左军击溃。子玉及时收住兵力,方免于中军败溃。此时晋军与秦、齐两国联军乘胜逼近,楚军大败而退至连谷(今河南西华)。楚成王大怒,欲诛子玉,子玉恐而自杀。
城濮之战,晋文公在决战前充分运用外交谋略,由实力制胜向谋略制胜;在决战中,晋军采取先弱后强、各个击破、示利诱敌等狡诈战术,最终击败强大的楚军,大获全胜。
城濮之战后论功行赏,晋文公先重重奖赏了雍季,而后才奖励舅犯。属下群臣都不理解,纷纷说道:“城濮之事,我们都是用舅犯的谋略,君王怎么能先用其言,而后赏其身呢?”
晋文公告诉群臣:“此非君所知也。舅犯的谋略虽然非常有效,但只是一时权宜之计;而雍季的策略,才是真正的万世之利。”
孔子听到了晋文公的话后赞叹:“文公之霸也宜哉!既知一时之权,又知万世之利。”
晋文公将昝邑(今河南唐河昝岗)赏给舅犯,其后裔子孙遂以先祖封抑名称为姓氏,称昝氏,世代相传至今,读音作zǎn(ㄗㄢˇ)。


作者:221.13.17.* (2008/9/17 15:22:18)   回复此贴
  回复:四川蓬溪昝氏字辈 第 9 楼

第四个渊源:源于蜀族,出自春秋时期蜀中有昝部落,属于以部落名称为氏。
蜀国昝氏,传说,是四川土著的古老姓氏。春秋时期,蜀中有昝部落,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晋、楚、越文化进入蜀中,昝部落逐渐融合于它姓,只有迁离蜀中的昝部落族人以部落名为姓氏,称昝氏,世代相传至今,读音作zǎn(ㄗㄢˇ)。

第五个渊源:源于鲜卑族,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,属于汉化改姓为氏。
南北朝时期,北魏王朝鲜卑族中有叱卢氏、昝卢氏部落。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(元宏)于太和十九~二十年间(公元495~496年)迁都洛阳后,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,叱卢氏、昝卢氏多改汉姓为昝氏,后融入汉族,世代相传至今,读音作zǎn(ㄗㄢˇ)。

第六个渊源:源于西羌族,出自唐朝时期甘州羌族土司,属于汉化改姓为氏。
羌族昝氏,是在唐朝时期形成的汉姓,其中即有著名的大酋长昝插、昝君谟,在武则天执政时期“率羌、蛮八千自来,即其部置叶州,用昝插为刺史,刻石大度山以纪功。”
叶州,即今河南叶县,昝插后裔多在吐蕃王朝后期逐渐演化为白马羌,最后融入藏族。
在清朝时期,今甘肃省的甘南州临潭县的藏族土司即为昝氏,实际上是属于白马羌的一支,至民国初期,其世家仍为“昝土司”,今为藏族昝氏,其族人在今青海省的乐都县亦有分布,,读音作zǎn(ㄗㄢˇ)。

得姓始祖:朁单(昝单)




作者:221.13.17.* (2008/9/17 15:25:56)   回复此贴
  回复:四川蓬溪昝氏字辈 第 10 楼

第四个渊源:源于蜀族,出自春秋时期蜀中有昝部落,属于以部落名称为氏。
蜀国昝氏,传说,是四川土著的古老姓氏。春秋时期,蜀中有昝部落,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晋、楚、越文化进入蜀中,昝部落逐渐融合于它姓,只有迁离蜀中的昝部落族人以部落名为姓氏,称昝氏,世代相传至今,读音作zǎn(ㄗㄢˇ)。

第五个渊源:源于鲜卑族,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,属于汉化改姓为氏。
南北朝时期,北魏王朝鲜卑族中有叱卢氏、昝卢氏部落。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(元宏)于太和十九~二十年间(公元495~496年)迁都洛阳后,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,叱卢氏、昝卢氏多改汉姓为昝氏,后融入汉族,世代相传至今,读音作zǎn(ㄗㄢˇ)。

第六个渊源:源于西羌族,出自唐朝时期甘州羌族土司,属于汉化改姓为氏。
羌族昝氏,是在唐朝时期形成的汉姓,其中即有著名的大酋长昝插、昝君谟,在武则天执政时期“率羌、蛮八千自来,即其部置叶州,用昝插为刺史,刻石大度山以纪功。”
叶州,即今河南叶县,昝插后裔多在吐蕃王朝后期逐渐演化为白马羌,最后融入藏族。
在清朝时期,今甘肃省的甘南州临潭县的藏族土司即为昝氏,实际上是属于白马羌的一支,至民国初期,其世家仍为“昝土司”,今为藏族昝氏,其族人在今青海省的乐都县亦有分布,,读音作zǎn(ㄗㄢˇ)。

得姓始祖:朁单(昝单)




作者:221.13.17.* (2008/9/17 15:28:02)   回复此贴
当前总数:23 每页5条 当前2/5页 [1] [2] [3] [4] [5 


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,请 登录 注册 发贴.


当前在线:共16人 会员0人。列表: 游客  游客  游客  游客  游客查看全部(16)位游客 +
本论坛网络实名:中华昝氏论坛  执行时间:1,507.8 毫秒
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,与 中华昝氏论坛、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
Copyright by www.10000xing.cn   中华万家姓   天驷文化
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